网站首页 > 工作汇报> 文章内容

四世同堂大家庭每年演家庭春晚 孙辈PPT汇报工作

※发布时间:2018-1-28 21:33:55   ※发布作者:habao   ※出自何处: 

  连续6年的春节,焦作市一个四代同堂的大家庭都自办家庭春晚,由5个小姑子3个嫂子组成的“姑嫂八人组”跳一曲“广场舞”,其他演出“家族大事三句半”、小品,第三代用家族专用的PPT模板总结自己上一年的工作学习……热闹非凡。

  阅读提示由5个小姑子3个嫂子组成的“姑嫂八人组”,把租来鲜艳的演出服套在微微发福的身上,用还未练到“整齐划一”的舞姿,为共同的老娘跳一曲“广场舞”;无论是退休干部还是企业高管还是80后老板,都在卖力地“演出”自编的“家族大事三句半”、小品;第二代做年度家族大事公布和展望,第三代用家族专用的PPT模板总结自己上一年的工作学习

  这个四世同堂的大家庭,有家徽“清雪堂”,取父母名字中各一个字组成;家规是朴朴实实的“清白、踏实做事、志存高远、心怀”

  幸福的家庭都是相似的。“国际家庭日”到来之前,大河报记者专程赶赴焦作,探访了这个幸福美满的家庭,感受“中原好家风”。

  “丁零零”拨一下铃舌,一串清脆的铃声便从这辆飞鸽女车上传出,行人的目光被这辆能照出人影的新车和骑车人漂亮的装束吸引,看愣了神。

  30多年后,发生在1976年焦作市新采煤街上的这一幕,仍不时回放在杜雪娥长媳许翠琴的脑海里。

  “身上穿的是墨绿色西装,领口翻出来的是一件天蓝色燕子领针织衫,穿的时候把头昂起来才好看。”想到这儿,她还会习惯性地昂起头。

  变的是时间,许翠琴已从当年面容紧致的俏媳妇,变成了如今面容富态的中年人。不变的是规矩,周末跟老伴赵风录一起回家看婆婆,老人不动筷,儿女不开席,且紧挨婆婆的座位,永远是她的。

  5月9日,许翠琴向大河报记者回忆说,她年轻时第一次去赵家吃饭,发现每个人的面前都放着一个紧扣的瓷碗。该动筷子了,打开一瞧,里面装的竟是蒸肉,夹一口放嘴里,味道特别香。

  若干年后,她的大姑子,也是这桩婚事的媒人当年同在焦作市新采煤街粮站上班的赵玉欣告诉她,当年只有她的扣碗里装的是肉。知道她要来,杜雪娥都会提前买八毛钱的好肉,蒸熟扣好放在许翠琴面前的碗里,为了让媳妇吃饭,老妈妈在儿女面前也放了对扣着的碗,但却是空碗。

  结婚时,知道公公赵清武在焦作市王封矿当煤矿工人,婆婆杜雪娥没有工作,许翠琴“一条线(一分钱)”也没有跟婆婆要,但杜雪娥还是托人从上海带来了体面的彩礼。

  “穿着那衣服走在大街上,人人都看我,后来,别家办喜事娶媳妇,也来借我的衣服。”许翠琴说,虽然刚开始很艰苦,但嫁过来30多年后,日子过得却是越来越好。

  正午的阳光洒满客厅,80岁的杜雪娥身边坐着儿子、女儿、外孙,聊天看电视。杜雪娥家的客厅,挂着6张展现家庭变化的“全家福”,浓缩的光影,了全家从“2人”到“34人”的变迁。

  在1962年的背景的彩色合影中,最显眼的是小孩“体面”的打扮,里面是棉袄,外面套着大衣。“那时候我们刚进城,正是最困难的时候。”赵家大女儿、退休教师赵玉欣告诉记者,进城后,母亲为补贴家用,一边开荒种地,一边上山割荆条编成拍子卖给煤矿,同时还帮人家织手套挣点手工费。

  “父母省吃俭用,但孩子们却穿得不失体面你看不到我们里面的衣服是补丁摞补丁,但外套却总是干干净净的。”三女儿赵玉萍说。

  “父母没有因为困难而让我们兄妹饿肚子,没有因为困难而让我们兄妹辍学。这种节俭的好习惯影响了我们。”五女儿赵秀琴说。

  从农村走进城市近60年,家庭从2人变成34人。第二代家庭,有国家干部也有企业高管,有人民教师也有成功商人。第三代家庭,有在创业的80后老板,也有在读的大学生、博士生。对子女取得的成绩,讲着一口浓郁焦作方言的杜雪娥这么说,“三个儿媳妇不掺和家事,五个女儿不问家长里短。待媳妇,我比闺女亲,教闺女,我只说一句,老人在身边是你们的福,你给我买啥,恁婆婆也得有。”

  上世纪五十年代,赵清武在老家种下一棵香椿树。大河报记者采访时,杜雪娥坐在新居里忆起老伴儿的往事,时而唏嘘,时而抹泪。

  在杜雪娥背后的墙上,挂着儿女们取这棵香椿树树干制成的家徽“清雪堂”在老两口的名字中各取了一个字。家徽设计成八棱窗户形,典型的中式文化符号,代表兄妹八个小家庭相互联系、相互支撑,共同撑起家族骨架。

  “我们家庭的魂,就是这棵已经不在了的香椿树,正如我们的家规清白、踏实做事、志存高远、心怀。”赵家次子赵风祯说。在平时,赵家兄妹八人会在“香椿树下”QQ群里商议家庭大事。在家庭的提议下,那棵存放在某个仓库里的直径1、5米的香椿树,将要被做成家具,放在新家里;还会做成车徽,佩挂在每个人的车里;做成家徽,悬挂在每个人的家里

  赵风祯告诉记者,从2009年开始,他们将家庭升级为“家族春节联欢会”,每年一个主题,围绕着主题编排今年的联欢节目。在杜雪娥老人的提议下,赵家兄妹还成立了家族基金,用来励持家有方、学业有成的家庭,同时,捐助社会上的贫困大学生。

  采访回来的第二天,恰逢母亲节,打开手机就看到铺天盖地各种晒图秀爱心。网友调侃,“你在网上这么孝顺,你妈造(知道)吗?”

  这,让我想起杜雪娥大儿子赵风录“压箱底”的宝贝生日红包。赵家兄妹8个,没有过生日的习惯,生日这天,他们会回家给老娘磕个头,儿女起身后,杜雪娥老人会从兜里掏出一个带着体温的红包,这钱有零有整、新旧不一,整整66元。小儿子赵方说,他们总盼望这红包能越攒越厚,妈妈能越来越长寿。

  在杜雪娥老人的屋后,有个四季绿色植被长翠的小游园。每天,当她儿孙环绕“遛弯”时,总会迎来人的赞叹与羡慕,而记者觉得,她就像那棵象征着赵家的“香椿树”,没有色彩斑斓的花朵,一辈子就站在那里,了大家庭几十年勤俭艰辛生活,努力为每个人遮风挡雨。而又枝蔓开来一棵棵小树,它们根叶相连、连绵不断,渐渐成长为一片由亲情和血脉组成的幸福森林。 -大河报

  

相关阅读
  • 没有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