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育见未来丨纪录片专访第四站:专家顾问团之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王素、罗夫运:未来学校
央视大型教育创新纪录片《育见未来》,是上世纪80年代互联网以来第一部全面反映教育创新发展的大型纪录片。纪录片通过对教育领域中具体人物具体故事的讲述,深入展现中国教育变化发展的历程,突出反映科技对教育创新发展的积极作用,彰显近年来教育创新取得的卓越成绩,展开未来教育发展的美好蓝图。
2017年8月30日下午,央视大型教育创新纪录片《育见未来》的主创团队来到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专程采访了中国未来学校实验室主任王素、副主任罗夫运。对未来教育发展与变革进行了,同时两位专家也对拍摄纪录片给予了高度认可。
王素主任认为,《育见未来》纪录片选择技术发展推动教育变革的主题非常契合时代的发展趋势,乔布斯的时代可以说是技术发展非常迅速,但教育却没有因为改变。直到这几年,技术推动教育变革才迎来了实质性的变化。《育见未来》纪录片的拍摄时机正好赶上了教育变革的时代。技术的发展在一开始仅仅以工具的一种形式进入教育领域。但现在为什么变化大,是因为现在技术的迅速发展导致了整个社会的变革,然后改变了人才需求类型。互联网与技术的发展了整个社会结构,对于教育的影响已经不再是单纯的工具,这也将是性的发展。
罗夫运副主任补充道,纪录片《育见未来》将是家长、孩子以及都非常关心的话题,牵扯到方方面面。传统教育与未来教育在培养目标和手段上有所不同。培养目标中涉及到人性的教育方面,几千年来不论技术怎样发展都不曾变化过,而涉及到培养目标的另一个方面即人的能力、与社会交往等方面,是随着技术的进步在不断改变的。技术的变革导致社会的变革,社会的变革导致了对于人培养目标的变革。这可以成为纪录片故事的暗线。而技术怎么在学校内部改变的一切,成为纪录片故事的明线时代的来临
从历史角度看,以学校的产生为标志,了教育1.0时代的大幕,这种原始的、自发的个别化教育形态持续近千年。直到第一次工业兴起重新塑造出标准化的教育形态,教育才进入2.0时代,它以班级授课制、分科教学、现代学校组织为特征。进入新世纪后,特别是进入2010年以来,“云课程”、“慕课”、“翻转课堂”、“移动学习”、“泛在学习”等新的教育形态,一经问世便迅速遍及全球,引发了信息技术变革教育的浪潮。与此同时,个性化、体验式、合作式学习以及互动式教学等教学组织方式深入,“无处不在的学习”、“没有教室的学校”、“一人一张课程表”等新的教育形态不断涌现,今天的教育已经与整齐划一的教育2.0时代截然不同,一个全新的教育3.0时代正在到来。
3.0时代的教育,不再只具备工业化教育的传统职能,而是突破了时间、空间、内容、师资等,满足人们的不同需要,可以更好地提高全民素养,以应对未来更加复杂的社会挑战。互联网、云计算、物联网等新技术使得世界各地的学校能够便捷地共享资源,打破了学校、学科之间的界限,教育的空间与机会得到了极大的拓展。与此同时,3.0时代的教育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师不仅需要具备更加积极的态度、更具创新的,而且要在教学中融入更多的综合能力。教师不仅要对课程与教学有自己独到的理解,而且要善于利用信息技术开展教学,更重要的是要学会通过技术手段创育教学。
由于互联网时代的到来,物联网、人工智能的发展,整个社会都变成一个定制化的时代,教育也要变得更适合人的发展,变革更加个性化。传统教育拘泥于班级授课制的局限,一般都是以集体的形式进行教育,对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个性需求难以顾及,而3.0时代的教育,在技术手段的支持下能够更好地针对学生个体学习水平、性格、兴趣、特长等开展个性化教育。
在技术高度发展的社会,理想中的学校究竟是什么样的?这是未来学校想要探索的方向。未来学校的主旨是“学校的系统性变革”。人们普遍认为学校的核心是培养人,包括人格的培养和知识的学习。而传统在教室学习知识的过程完全可以用在线学习的方式代替,那么为什么实体学校还会存在呢?因为教育不只是传授知识,还需要培养人与人之间的交往的能力(人的社会性成长),这才是实体学校真正的功能。未来学校是以人为核心建立的。未来学校上课则运用到了技术,原来就是老师讲,现在是反转学习,知识的学习不止局限于学校的课堂上,课堂以外运用信息技术的支持来提高学习效率,才能解放学生的更多时间完成学生的人格教育。
同时,在机器与技术的融合发展下,有些工作将是可以代替人类的,有些知识也将是不再需要学习的。那么人类在与机器竞争中如何能胜出?就要充分发展人类的创造性,在教育的培养目标中要考虑到人的艺术素养、情商、创造力、艺术审美能力,这将是未来教育的发展目标。
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于2013年正式启动中国未来学校创新计划,为了更加生动地展示未来学校,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建立了未来学校实验室,联合全国20个实验区(海淀区、深圳南山区、成都青羊区、广州荔湾区、天津和平区、大连金州区、宁波北仑区、杭州下城区、寿光市、宁波鄞州区、汽车经济技术开发区、成都武侯区、区、福建石狮市、江苏苏州市、江苏常州市、福建厦门市、铜陵市铜官区、上海市奉贤区等)、8所示范校(深圳南山实验教育集团、成都七中初中学校、日坛中学实验学校、电子科技大学实验中学、江苏省新苏师范学校附属小学、苏州市南环实验中学、沙坪坝区树人景瑞小学以及青岛市黄岛区实验小学)以及300多所联盟校,开展了一系列富有想象力的实践探索,并为各地开展未来学校建设提供了一个“样板间”。
未来学校实验室由三部分学习区域构成,分别是主动式学习区域、探究与创造学习区域、非正式学习区域。每个学习区都配备了可移动、易于变换的桌椅设施,提供更加丰富的技术和资源,支持教师开展多样化的教学活动,促进学生的高级认知活动。探索非正式学习与正式学习的融合,开展包括学习角、式长廊、社会性活动空间以及生活休闲空间等方面的探索,给学生提供更多的活动和交往空间,让学生在交往中建立人际关系、掌握行为规范、了解自己与他人的思想感情以及控制自己行为的心理能力促进学生的社会性成长,让学生在交往中获取更多的积极体验。
以“大型纪录片+微视频+微”的视频形式,全方位展示中国教育变化和教育未来发展趋势。丰富的渠道:
以视频的方式,用具体人物、故事、案例来讲述中国教育变化发展的历程,突出反映互联网教育技术和对教育创新发展的积极作用。提升互联网教育创新品牌知名度和社会关注度,树立助力教育创新发展的社会责任形象。
展现出“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当下中国经济最生动的风景线,讲述中国经济“创时代”下,创业英雄实现中国梦-教育强国梦的故事。
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