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 工作总结> 文章内容

杭州市气象局2015年工作总结及2016年思

※发布时间:2017-5-26 18:01:49   ※发布作者:habao   ※出自何处: 

  2015年,杭州市气象局深入学习贯彻党的、十八届三中、四中、五中全会和习总系列重要讲话,以及中国气象局、浙江省气象局和市委、市各项工作部署,全面深化气象,扎实推进气象现代化,加强气象科技应用,努力提升气象监测、预报、服务和科技支撑能力,做好气象防灾减灾和保障服务。2015年,杭州市气象局深入学习贯彻党的、十八届三中、四中、五中全会和习总系列重要讲话,以及中国气象局、浙江省气象局和市委、市各项工作部署,全面深化气象,扎实推进气象现代化,加强气象科技应用,努力提升气象监测、预报、服务和科技支撑能力,做好气象防灾减灾和保障服务。

  一、全力以赴做好气象预报预务。2015年,市气象部门始终做到思想重视,坚守监测预警第一线,第一时间发布信息。积极做好了雾霾、低温、1-3月4次冷空气过程、2月连续性阴雨、3月17-18日强对流、4月6日强降水、28日强对流、6月入梅后4次暴雨过程、“灿鸿”台风、“721”短时暴雨、“729”雷雨大风、台风“苏迪罗”和“杜鹃”、8月7日15日20日短时暴雨等灾害性天气服务,发布气象灾害预警信号62次,制作报送各类专题服务材料225期,发送决策预警短信44万余条次。

  全年短期晴雨预报准确率达88.29%,未出现重大灾害性天气监测预警失误。特别是7月10日“灿鸿”台风影响期间,市本级和余杭、萧山、富阳、临安、桐庐等区、县(市)实施了手机短信全网发布,发送用户1050余万(其中市本级517.5万),向全市数字电视用户24小时滚动发布预警信息和实况信息,为有效避免人员伤亡和经济损失发挥了重要作用。

  加强与林水、、国土等部门联动,认真开展暴雨诱发中小河流洪水、山洪地质灾害、城市积涝预务,为防灾减灾工作提供服务保障。认真开展春运春节、春茶采摘、市、清明节、劳动节、端午节、动漫节、高考中考、中秋国庆、西博会等一系列专题气象服务。进一步加强与农业、电力、交通、旅游、水文、园林等部门合作,开展各类行业气象服务。

  二、气象现代化试点建设完成。按照率先基本实现气象现代化试点建设实施方案和三年行动计划,制订了《2015年气象现代化发展实施方案》。通过认真组织实施,完成全国率先基本实现气象现代化试点建设任务,完成试点工作总结工作。

  临安新一代天气雷达设备通过中国气象局组织的现场验收。组织举办了2期双偏振雷达设备和数据应用培训,开展了双偏振雷达基础数据在气象业务中得到试应用,特别在台风“灿鸿”和临安“623”暴雨等灾害性天气监测中得到了较好应用。

  升级完成123个自动气象站分钟雨量加密,完成37个雨雪冰冻站、21个土壤墒情监测站和5个激光云高仪建设。因峰会保障需要,原计划建在淳安的温室气体监测站调整到建在杭州国家基准气候站(馒头山顶),并完成建设。

  引进省气象台格点订正平台,初步建立主城区暴雨和等预警信号发布的分区预警机制,改进了城市积涝预警和预警系统,向灾害影响预报延伸。利用省科研所技术,基本建立杭州市快速循环精细化预报系统。

  完成市本级“县域突发暴雨精细化监测预警工程”方案编制,完成市本级和建德市暴雨公式修订。研发完成交通、旅游、农业气象服务平台和农业气象服务APP,并全部投入应用。

  三、城市气象服务工作深入推进。制定了《2015年杭州市气象局决策气象服务周年方案》,确定决策服务重点和决策气象服务产品。扎实做好重大活动气象保障服务各项准备工作,开展了高影响天气风险及大气扩散条件分析。

  联合环保局共订《大气重污染应急预案》,开展了夏季空气污染事件气象条件研究,对空气质量指数(AQI)预报本地模式实况数据缺失进行修复,对空气质量(AQI)预报平台进行优化,使AQI预报从原来的1天延长到3-5天。完成激光云高仪监测设备安装,新增颗粒物采样设备投入使用。

  对城市积涝预警系统预报模型进行改进,将DEM网格化监测数据接入杭州市城市积涝模型;完成城市积涝预警系统服务端人机交互软件,能够实时运行计算逐小时的积涝深度,反演历史时段积水情况和基于ZJWARM-RUC未来24小时逐小时积水深度预报。完成城市积涝网站实况图形产品显示,为委等重点部门提供预务。

  完成城市气候规划研究项目可行性调研、技术线专家论证,以及项目书编制,四个子标项完成招标,研究工作全面启动。完成杭州城市气候特征及气候资源分析图集制作,形成《杭州市城市气候特征评价与区划》。

  研发了社区公共显示屏自动接收与气象信息系统,第一批建成408个接收终端,对45块新华传媒户外大型显示屏实现共享。推出杭州天气网手机版,网站日均点击率达8.2万次;杭州气象微博粉丝33.8万、微信粉丝4.1万,排市级民生类政务微信榜第2位,被“杭州发布”采用信息量排市直部门第1位。

  四、农业气象服务工作有新成效。深化推进萧山、富阳等地全国“三农”气象服务试点,以已建的现代农业气象服务为示范,辐射带动周边农业气象服务延伸。全市累计建立10个现代农业气象服务示范,推出涵盖15种农产品的全生育期“一县一品”系列化农业气象服务产品,组织8项特色农产品通过气候品质认证。

  利用信息技术,研发了杭州市农业气象服务业务平台和杭州农业气象网,实现农业气象服务业务的集约化。按照“互联网+”思维,加快智慧气象应用,研发推出农业气象服务手机APP,实现农业气象服务的个性化定制,年内下载安装终端用户已超过700个。

  针对日常农事活动,专门制定了农气周年服务方案,每月适时开展农气视频会商,与基层单位直接实行沟通,促进农业气象服务成效提升。结合日常农事活动,认真组织开展了农用天气预报、农气月报、春播期农业气象服务、灾害天气专题服务和农作物病虫害预测服务等工作。继续开展农业科技下乡活动,开展田间调查8次。

  市气象局、农业局、农科院联合建立服务对象、服务专家名录、专家联盟,为农业气象服务业务提供线上线下支撑。《杭州日报》、《中国气象报》、《浙江在线》等都对杭州农业气象服务进行报道,得到了省、市领导肯定。

  桐庐县将气象局增补为购买服务单位(见桐政办〔2015〕27号),浙江省气象局将桐庐列入基层开展基层气象为农服务社会化发展试点。

  五、气象防灾减灾组织管理有序开展。市批复明确主城区、乡镇(街道)、村(社区)等基层气象灾害防御组织体系新要求。气象与编委办、财政局、委联合发文,进一步明确主城区、乡镇(街道)、村(社区)等基层气象防灾减灾工作职能、机构、岗位和经费保障要求,主城区明确区级气象工作责任机构,气象工作纳入乡(镇、街)“三定”方案,规范气象津补贴,进一步完善了基层气象防灾减灾工作体系。

  认真履行市气象灾害防御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职责,年内领导小组发文2个、办公室发文5个,先后组织召开气象灾害防御工作会议、气象灾害防御重点单位会议、城区气象工作会议和防雷工作座谈会等4次,指导开展了新一轮气象协理员和轮训。继续推进乡镇(街道)、村(社区)应急准备工作认证,实现乡镇气象防灾减灾标准化全覆盖。

  市、县两级全部发文出台《突发公共事件预警信息发布实施办法》,明确气象部门统一发布出口。与应急办、运行商对接,制定了《突发公共事件预警信息发布操作细则》。加强与联动,建立城区防汛抗台指挥部与气象预警联动“热启动”机制,明确应急响应级别与气象预警信号等级“一对一”对应。会同教育、人社、应急等部门组织起草了《杭州市应对极端天气停课安排和误工处理的实施办法(试行)》,进入市发文程序。

  组织开展了针对“6.23”临安昌化暴雨山害的评估,形成了分析报告,对暴雨山洪应对防范工作提出了建设性。市、县两级全面建立气象与林业联合人影作业队伍,并开展岗前培训。

  六、气象依法行政和作风建设得到加强。根据上级气象部门有关统一公布气象行政清单和责任清单的要求,认真组织完成了市、县两级气象局行政和责任清单梳理工作。按照行政审批要求,认真清理和调整气象行政审批事项,加强审批目录动态管理,开展了审批事项的取消、下放和调整,积极推进落实企业投资项目“零土地”审批制度。

  按照《国务院取消第一批行政审批中介服务事项的通知》要求,公开发布《关于诚邀省内防雷技术服务机构入驻杭州市行政服务中心中介服务平台的公告》,已有7家防雷技术服务机构入驻杭州市行政服务中心中介服务平台;取消了灾害风险评估作为防雷审批的前置条件,在防雷装置竣工验批时也不再要求提供防雷产品测试报告。按地铁2号线号线工程进度,协调省防雷中心,及时开展防雷技术跟进指导与服务,确保防雷安全措施落实。

  全市气象部门结合“三严三实”主题教育,开展了职业教育月和党风廉政教育月活动,强化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认真贯彻执行“八项”,全面落实“两个责任”使作风建设长效机制进一步完善,有力促进了气象干部职工作风改变和工作效能提高。

  2016年全市气象部门将深入学习贯彻党的和十八届三中、四中、五中全会和习总系列重要讲话,主动适应新常态,按照市委、市和中国气象局、省气象局工作部署和要求,全面深化气象和推进气象现代化,进一步加强气象现代化应用,提升气象监测、预报、服务和科技支撑能力,加强气象防灾减灾管理和气象依法行政,为“美丽杭州”建设提供更加有力的气象保障。2016年将重点抓四个方面:

  1.全力做好国际峰会气象保障。融入“西湖蓝”行动,协同环保部门提供杭州及不同级别管控区7天空气污染扩散气象条件预报、3天雾霾趋势预报和3-5天空气质量预报预警,适时实施人工增雨,改善空气质量。在指挥中心搭建气象会商平台,建立与市气象台视频热线,提供气候趋势预测和精细化天气预报预务,向参会对象、记者、国际游客提供英文气象服务。

  2.深入推进气象现代化建设。以峰会保障为契机,全面推进气象现代化,重点优化主城区和钱塘江、西湖等重要区域气象站网,加强临安新一代天气雷达等探测资料应用。建设重大活动气象保障决策服务系统,逐步建立气象灾害风险预报预警业务。依托国家级、省级集约化气象云平台,启动市、县级气象云数据和服务平台建设,探索打造智慧气象应用系统。实施县域突发暴雨监测预警工程。

  3.做好灾害性天气预报预务。密切关注强厄尔尼诺事件发展,强化灾害性天气监测预报,重点加强台风、暴雨、雾霾、高温干旱天气预报预警,对符合标准的快速实施电视全频道和手机短信全网发布。加强重要时间节点针对性气象服务,进一步完善重点单位灾害性天气气象服务直通机制,最大程度避免和减少灾害影响。

  4.加强气象防灾减灾管理与指导。狠抓基层气象防灾减灾组织体系落地,完善城区、乡镇(街道)、村(社区)和气象灾害防御重点单位的管理和指导机制。强化突发预警信息发布机制落地,进一步落实、通讯部门、社区(村)和重点单位的责任,提高预警信息覆盖率、及时性、权威性。加强各行业、领域、部门预案与气象分灾种预警的对接,抓好《杭州市应对极端天气停课安排和误工处理的实施办法》宣传和实施。进一步加强气象科普宣传。

  5.深入开展精准化城市气象服务。重点依托省气科所技术和产品支撑,研发城区0-24小时气象要素精细化监测预警产品和0-72小时能见度预报产品。研究和建立1小时间隔快速更新系统,改进城市积涝监测预警模型。建立空气污染气象条件预报模型和气象要素阈值或预报指标,研发大气污染物扩散模拟和应用系统,引进和建立本地大气污染物扩散模式。推进城市气候规划研究工作。

  6.深入推进直通式农业气象服务。以全国“三农”气象服务试点为基础,深挖并逐步推广试点建设,辐射带动现代农业气象服务发展。按照“互联网+”思维,利用信息技术,推广农业气象服务网站和手机APP软件,进一步完善向全市5000多个涉农对象提供直通式服务。加强与涉农部门合作,开展农业气象指标、蔬菜供应等相关研究。

  7.加强推进气象审批。按照“减、提、管”的总要求,推进气象行政审批下放、授权和延伸,加快推进气象行政审批电子平台建设,深化气象行政审批提速增效。完善核准目录外企业投资项目气象不再审批和“零土地”技术项目承诺验收制度。按国家、省里的部署,规范防雷技术服务竞争。

  8.全面推进气象依法行政。修订完善并公布气象行政清单、责任清单和气象安全准入标准,建立气象行政服务纳入“政务服务网”运行管理制度。制定行政许可下放后的事中、事后监督管理制度,加强防雷检测机构监管和地铁等重点工程防雷安全监管。继续推进《杭州市气象灾害防御条例》立法。

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