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 汇报材料> 文章内容

好一个“舍巴日”

※发布时间:2018-12-16 19:51:34   ※发布作者:habao   ※出自何处: 

  周公解梦 死人复活

  土家人,不可不知“舍巴日”(土家语,意译为“摆手舞”)。因为它是土家族文化的根,有了它,才得以让土家族的民族情结源远流长。

  “舍巴日”值得关注,因为它是山地农耕民族的史书,走近它,就能吮吸这个民族文化的甘泉,就能圆了寻根的夙愿。

  来凤县百福司镇,和芙蓉、里耶、龙潭一起,同为古航道酉水河上的千年古镇。千百年来,几镇和谐共融、展翅齐飞。

  在历史的发展进程中,百福司人始终不忘传承土家族民族文化的职责。经过长期的准备和积淀,百福司即将在今秋举办三省边区“舍巴日”活动,让所有土家人和热爱土家文化的人找寻到寄托和希望的“舍巴日”。

  5月18日,作为全州唯一一名乡镇党委代表,郎洪波参加了全州古村落与开发暨特色村寨研讨会。其间,他的一番发言简明,却引得掌声不断。他建言,古村寨是体验民族风情的重要载体,还原生活情趣,请游客睡花铺盖、住吊脚楼,打造体验式的风情古寨势在必行。

  郎洪波坦言,对于百福司民族文化探寻和认知正是出于肩负的这份职责。2008年上任后,经过3个月的走访调研,郎洪波发现,“中国民间文化艺术摆手舞之乡”是一块来之不易的金字招牌,是百福司的传家宝,以舍巴为核心的土家民族文化是百福司的特色。

  当时,这样的思在全镇干部群众间形成共识。随即,有人举办“舍巴日”活动,以此增加百福司的知名度。镇党委班子几经论证予以否决,“文化内涵、资金实力、组织机构三大要素是办节同时需要具备的条件,现在应该从长计议,多做前期准备。”

  巩固民间的摆手舞队伍,是当务之急。镇党委班子找来各村党支部,首先落实23个村和一个社区的摆手舞队伍建设。针对摆手舞队鼓手严重不足的现状,在全镇范围内募集40名鼓手,并从湖南买来40面大鼓。在摆手舞队员选拔过程中,上至耄耋老人,下至孩童,所选之人,欣然接受。

  此外,百福司还在全镇推广摆手舞,要求干部人人学跳摆手舞,在重大场合身着民族服装,会说土家语。刚开始,大家在正式场合穿民族服装、讲土家语,感觉很不自在。镇党委就从班子开始,带头做示范。来客人了,班子首先穿民族服装,发表讲话时穿插土家语,郎洪波和搭档常务副镇长罗菊珍更是带头身着民族服装向省民委领导汇报。时间一长,大家也就不觉得别扭了。

  在去年的全县副科级以上干部大会上,身着土家族民族服装的郎洪波在作典型发言时,开头和结束语都用了土家语。经全县新闻后,很多干部群众给他发来短信,对这种干劲和决心表示钦佩和认同。

  “吊脚楼里岁月长,鼎罐煮饭分外香。团饭合渣土腊肉,离不得的油茶汤。”走进百福司的土家山寨,能感受到原汁原味的土家生活。

  舍米湖村的鼓王彭承金,是摆手舞传承者的代表人物。上海世博会期间,他在上海南京舞动的身影,被历史性地定格,让摆手舞美誉中外。更多的时候,彭承金身着朴素的装扮,黝黑的皮肤,一看就是实在的庄稼人。事实上,他家种了10多亩水稻、4亩西瓜和3亩生姜,一年四季忙得不可开交,但任何时候只要喊跳舍巴,他都会随时放下手上的农活。“我对摆手舞有感情,并且感情很深。”彭承金说。

  舍米湖人和百福司其他村子里的人一样,勤劳淳朴,“要吃饭来就要挖土,要吃肉就要喂肥猪。要穿衣服来就种棉花,祖的规矩不能丢。”每到春耕时节,每户都是几十斤的种子下地,直至现在,搞生产仍然是大家比着干。摆手舞劳动,来源于农事。农历腊月之后,土家人都要聚拢在摆手堂前,过“舍巴日”,用丰收果实祭祀祖先,以寄托对来年的期望。彭承金说,现在过“舍巴日”的形式是每到农历腊月二十七、二十八以后,在外打工的人都回到家里,待在农历正月初一、初二拜完年之后,初三至十五每天不间断地过“舍巴日”,每家每户都会争先恐后地买上香烟、糖果、鞭炮,挂上灯笼,为“舍巴日”增添气氛。正月十五以后,大家各自散去,开始新的一年。

  如今,“舍巴日”已成为土家人回家的根、团圆的梦。可如果缺乏时代的元素,“舍巴日”无疑会慢慢失去生机。百福司镇党委、发展的瓶颈和薄弱环节,把改善村容村貌和提高旅游接待能力作为抓手,让村民们享受的惠民政策,使吊脚楼成为了接待游客的“聚宝地”。

  今年58岁的坪里组村民彭大万真是没想到,“天大的好事被自己赶上了。”去年5月动工新修的3间厢房,在原来的基础上净增了100多平方米的面积,使老彭一家有了发展的底气。截至目前,舍米湖村已完成8户农户的特色民居,今年还将继续投入资金完成第二期的民居和舍米湖文化旅游接待中心建设,并将新开5家农家乐,满足游客吃住的需求。

  彭承金说,虽然他家没有赶上第一批工程,但他比任何人都要高兴。“这样一来,外面的人来不光能看摆手舞,还能够呆得住了。”见多识广的他也认识到,作为摆手舞传承者,必须要把村里的摆手舞队伍带起来。

  从某种意义上来说,举办“舍巴日”,以节会友、以节发力是一种姿态,是对土家人生活的一种展示,更是文化的一种交流。对于百福司镇来说,这样的计划终于在去年冬天得以成形。

  郎洪波始终保持着对于举办“舍巴日”活动的谨慎态度,他认为,节庆的效应是发散式、富有影响力的,但需要深入挖掘文化根源,特别是对土家人生产、生活状况进行深度总结,才能支撑起“舍巴日”本身。“一年重点抓两三件事情,常抓不懈,做足了前期的这些功课,‘舍巴日’才能登台亮相。”

  今年4月,国家、省、州民族学专家近50人应邀对古镇百福司进行了文化采风。一本集学术随笔、文化散文、诗词歌赋的专著《酉水古镇百福司》呼之欲出。与此同时,集镇建设焕然一新,民族风情街建成投入使用,包括一套《深山歼敌》动漫片、一张百福司风光光盘、一场原生态的篝火晚会、一系列土家风味美食在内的“十个一”正在紧锣密鼓地准备。

  在刚刚过去的该镇第八届人民代表大会第六次会议上,百福司镇再次梳理了发展思,进一步坚定了“文化名镇、工业大镇、边贸重镇”的发展子,把旅游、石材、能源、烟叶、生猪、蔬菜六大特色产业作为强农富农的支柱产业。文化、旅游再次被摆在最为突出的。这是百福司镇党委、面对时代命题,通过反复论证得来的发展思。

  文化的兴起和繁荣需要经济社会发展作基石,摆手舞作为百福司土家族保存最完好的传统文化,渴望得到优渥的和发展,所幸这样的正在不断改善。

  “舍巴日”,土家语,又称“舍巴巴”,“舍巴”摆手之意,“日”,动词,“做”之意。土家语动宾倒置,“舍巴日”,汉语直译为“做摆手”,意译为“摆手舞”。带有浓厚的祭祀色彩,歌随舞生,舞随歌名。相传摆手舞源于古代的巴渝舞,是古代的一种战舞,始于远古,繁盛于明清时期。

  舍巴分为单摆、双摆、大摆手、小摆手数种。跳摆手舞不拘人数多少,多者上万,少者数百,摆手时以鸣大锣、击大鼓呼应节奏,气势恢宏,动魄。主要特点是手脚呈同边动作,翩翩进退,成对成双,节奏鲜明生动。摆手歌长达数万行,堪称土家族史诗。

  本文由来源于财鼎国际(http://cdgw.hengpunai.cn:27531/)

相关阅读
  • 没有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