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硕士毕业的浙江大学中国学专业留学生岳凯涵,求学期间用近100天时间,骑自行车从省漠河市到海南省三亚市,行程5800余公里。
“学校一直非常支持中国学专业的学生能走出课堂和书本,通过实地探访去了解真正的中国。岳凯涵向指导老师提出通过骑行来了解中国,并重点探究中国普通对中国梦的理解,得到了老师的支持和鼓励。学校还专门为他申请了作为课题研究的项目经费。”11月27日,浙江大学中国学中心教师鹿远告诉澎湃新闻()。
岳凯涵的中文名是朋友取的,他的本名叫Jorg,今年28岁。2011年他第一次来中国,在一年中,他在四川成都学会了使用筷子,学习了中文。出于对中国文化的兴趣,2015年岳凯涵到浙大中国学中心攻读中国学硕士。
据了解,浙大中国学中心自2010年开始国际合作招生培养硕士,截至目前共招收来自世界50余国的350多名留学生。该专业设置为,系统学习中国社会、、经济、历史等全英文学位课程,让学生提高汉语水平,感受中国文化,融入中国社会,开展中国问题研究。
鹿远介绍,中国学不局限于课堂,更鼓励学生深入中国社会,让他们接触农民、市民等普通中国人,通过走访、调查,发现中国社会面临的问题,提出解决方法。为此,每门课程在课堂授课的基础上,都会设置田野调查课,考试也不局限在试卷,更多通过项目汇报的形式进行。
“岳凯涵思想较成熟,有自己想法,有行动力,他去过中国不少城市。在论文开题报告前,他向指导老师提出通过骑行了解中国,导师他结合课题研究,将骑行经任弼时简历历写成论文。”鹿远告诉澎湃新闻。
岳凯涵表示,2013年他首次听到“中国梦”这个词,如今这个词已成为中国的高频词,但他不了解中国普通眼中的“中国梦”是什么?要解开这个答案,必须走访中国的历史古迹、摩登建筑,造访城市、驻足乡间,翻越高山、跨过大河,向不同年龄、不同阶层的人提问。他也想以此更深地了解中国。
他选择骑行的方式来了解中国,他认为这种方式自然、环保、亲切,也有很高的灵活度和度。出发前2个月,他进行了突击训练,从骑行30公里到80公里,再从杭州骑到上海。
为使“骑行中国”计划不影响学业,岳凯涵用一年时间完成了研究生阶段所有课程。他还非常严谨地规划了自己的骑行线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全程超过5800公里。他将旅途的起点选在漠极村,这是中国最北的地方,终点在海南三亚,途经、武汉等大城市,也有少林寺、殷墟等历史古迹,以及很多小镇。
2016年5月1日,岳凯涵拎着朋友给他的二手简易折叠自行车,背着大背包,坐上了从杭州开往的火车,再乘汽车到达漠极村。
他的大背包里备有帐篷、内胎、打气筒、布条等物件,还有手机、平板、充电宝、相机等电子产品,换洗衣服仅有两套。
出行前,岳凯涵还注册了微信号“岳哥去哪儿”,以记录旅途中的。出行当天他发文称:“如果我会经过你居住的城市,请联系我。我非常乐意了解你的城市,倾听你的故事,也乐意成为你家的沙发客。”
每到不同的城市,遇到印象深刻的人,他都会在号上写下这些故事。例如,骑行第57天,他在河南省温县陈家沟太极拳发源地,太极拳师为他提供了免费住宿。交谈中岳凯涵发现,原本竟是一位太阳能工程师
岳凯涵在途中会重点关注中国的城乡差异,年轻人与年不同的关注点。他发现年长一些的人不那么关注经济利益,也没有挣很多钱的,他们更关心的是整个社会的稳定和公平问题。而年轻人会更多提到教育和个人前途发展,也会偶尔提及个人兴趣、健身等问题。城市和农村的差异较为明显,村子里的人希望过上幸福而平静的生活,而城市里的人更多地希望能做想做的事。
他认为自己得到的答案很真实。漠极村一位餐馆女老板的“中国梦”是帮助老年人改善生活质量,减轻年轻一代的负担;广西阳朔一位工人梦想小康和富足的物质生活;大学一位计算机系的学生,希望实现个人理想,为社会作出贡献
岳凯涵梳理后得出结论,在大多数普通老百姓看来,“中国梦”与生活的改善、国家富强、社会和谐以及社会有关。个体的“中国梦”主要集中在较为实际的层面上,如财富、幸福、价值实现以及家庭等方面。从层面而言,“中国梦”是整个国家和民族的复兴,即便老百姓对于梦想的具体实现途径比较模糊,但他们都认同只有民族的复兴,才可以带来小家的幸福。
文章由325棋牌提供发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