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2011年7月开始,我有幸得到导师的支持,在离北邮不远的小西天拥有了一块面积130㎡的空间,开始了我的大学生创新创业孵化工作。接近2年的孵化工作中,我前后孵化过的团队有16个,成立6个月后存活的有7个,成立1年后存活的仅有4个,其中一个被技术收购了、一个没融资但实现了收支平衡、一个苦苦支撑着马上能获得了、最好的一个马上就A轮融资了。12个失败项目和4个相对成功案例,总结出来10个大学生创业教训:
从2011年7月开始,我有幸得到导师的支持,在离北邮不远的小西天拥有了一块面积130㎡的空间,开始了我的大学生创新创业孵化工作。
接近2年的孵化工作中,我前后孵化过的团队有16个,成立6个月后存活的有7个,成立1年后存活的仅有4个,其中一个被技术收购了、一个没融资但实现了收支平衡、一个苦苦支撑着马上能获得了、最好的一个马上就A轮融资了。
云端科技是一个很有意思的项目,他目标是帮你的钱包瘦身,将所有的优惠卡、会员卡、积分卡都放到一个app上。可是项目最后失败了。原因是:这是资源导向性的项目。他们相当于商家和消费者之间的桥梁,满足消费者的需求这点已经很难做,更何况他们需要大量的商家在你的app上登记、更新。而后者偏偏是需要大量社会资源,大学生往往无法凭借“努力”就能补上的短板。
所以,大学生项目一般只做对接一类用户。比如,Facebook最初只做大学生,超级课程表也是只针对大学生。
俗话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行话也有说“隔行如隔山”。最靠谱的学生项目首先是源自创业者的兴趣和爱好。一个不爱看书的团队,做的却是书友间的兴趣社区;一个自己不玩游戏的人,却异想天开做游戏。真正进入一个行业,需要时间成本,了解新概念、了解用户习惯、了解潜规则。时间是创业的最大成本,进入一个行业和做你的项目,你能兼顾吗?
大学生阶段,大部分学生对“产品”的掌控设计能力、对“人性”的理解尚未形成系统的知识。凭着一股热情,大家应该从最熟悉、最经常接触的方面入手,发现过程中很麻烦、很不便利、很难堪的地方,利用互联网、科技的方式来优化这个过程,使大家(用户)的生活更加美好。不错,无论app、网站,都只是一种优化的方式(这是一个月前的理解,最近对互联网的本质是什么又有了新的体会),他并不是生活的主题。
在每个团队的最初最关键6个月,有超过一半以上(9/16)的团队发生人员变更。回想文章开头的那个数据:创业6个月后失败的团队数(9/16),中还是有关系的。两个数据的团队不是重合,我们通过观察可以了解到,团队某个因为个人发展目标并不在此,6个月或者一学期过后,他们会由于现实的压力(保研、考研、托福、GRE)而选择放弃。并且因为这些承担着项目某一重要部分,而导致项目不得不中止。除非,团队本身的执行力很高,6个月以内已经做出产品。这个很难,详细看第4点。
原因很简单:社会创业者承担着失败的风险,创业这事对自己的家庭、未来有着举足轻重的影响;而在校学生创业,他们没有忧患的意识,更多地是试一试的心理。请问,两军对战心理如此,何方可胜?
而过了6个月后,项目的产品出来了,这时是队长发挥作用的关键时刻,项目成败也取决与队长。队长承担着一个这么重要的角色:产品设计、部分技术工作、市场营销、战略发展、团队协调。6个月后产品面向用户、面向市场,技术研发已经变成一个次要的因素,怎么在有限时间内使项目获取到一个好的数据、好的口碑,甚至是好的收入,需要队长超强的前瞻性,指挥好队员的工作。一个好的项目,他们的队长无疑都是杰出的,让人觉得nb的。
最初的时候,我认为大学生能够凭借自身的学习能力,即使是第一次做项目也能创业成功。但事实告诉我,学生缺乏经验是最主要的原因。具体表现有:进度无法、时间表无限延后,一个学期(半年)都没做出一个demo,从而团队心思散涣,进而团队解散。16个项目中,有7个团队第一次做项目,最后仅有1个团队存活(XL-View)。这个存活的团队也不是一帆风顺,期中曾发生一次团队震荡,幸好负责人和我及时地重组团队。
所以,想参加创业团队或者组建创业团队的同学,看看你这个团队以前是否都有集体项目经验(不是学校那种创新实践项目),而是有否承接过外包?有否做过别的项目转型而来?如果没有,你又很想在这个团队事,先别太心高气傲,第一个项目,先练练手吧。
太多同学都有一个美好的愿景,但这个愿景也是他们当前的目标。这造成了愿望太美好,无法实现。他们描述项目最常见的三个词“社交、电商、平台”,没有一个项目天生就该如此,这3个词只是你以后发展的方向。
任何的愿景都是一步一步叠加而成的。Facebook当初也只是一个Facemash(比比两个人中谁更漂亮),没有社交、没有分享、没有登录。只有2个按钮,A漂亮还是B漂亮。Facebook也是在这个的基础上一次一次的迭代、改善、改版做出来的。Twitter同样也是。这些故事都可以网上搜到。
缺乏将愿景细化成一个核心功能真正落地的能力。只做一个核心功能,能够使你集中力量把这个功能做到最好,一个100%优秀的功能,无疑比10个10%的功能更加吸引人。
一个百万PV的网站,用户并不是天生的。微博火的时候,去利用热点新闻吸引眼球、去做微博应用然后想办法上首页,新浪腾讯2家都多少流量了;微信账号自动回复功能编写了几百个条;各大论坛、贴吧刷帖,老被删就去摸GM的上线习惯利用时间差发帖多存留点时间……
“优雅的”学生团队连去开水房贴上温馨提示并附上二维码都不愿意去做。他们守着他们的网站,等待用户的上门。这些脏活、累活,不屑于去做,那些邪门歪道你们更加(不提倡呵呵),那么你们凭什么而活?
创业就像一群人去争地盘。你可以选择优雅得像个Gentleman,掏出手帕擦擦枪头,讲究仪式,而上来抡起拳头就开干了。Live or die, make your choice。想想这句话后面的镜头你就懂了。
同学们一直幻想着这个事情:坐在电脑前,埋头苦干几个月,做出一个惊世骇俗的产品,用户蜂拥而至,投资争先恐后。或者说,不愿意赚钱,也未曾想过要赚钱,认为只要用户多,以后肯定有盈利的方法。问题是,你能活到以后吗?
你可以不要的办公场地,但一定要找到一个能够挤下你团队办公的小地方;你可以各种作秀的创业比赛和电视节目,但一定要抓紧每一次能够给公司带来收入的机会;你可以不拿工钱,但一定要推出一些服务来赚钱,即使是小钱。
因为每一分钱,可能帮你解决一个难题。能用钱解决的问题都不是问题,但你连用钱就能解决的问题都解决不了,你又如何能解决更难更复杂的问题呢?
投资人的钱是把双刃剑,在损害你们团队的利益的前提下使你们能够得到。这个需要团队负责人好好思量一下了。
我们算算学生项目初期需要多少:服务器(100/月)、开发书籍(300)、开发者认证(iOS $99,Android $25)、域名(200/年)加上团队建设(400)的费用,一年费用大概¥2000元。这是研发的基本费用,可以算多,也可以算不多。但大部分的同学抱着这样的想法:自己不愿意掏这笔钱,等着“投资人”出吧。创业是自个的事情,靠自己的双手打拼,遇到困难,首先是自己想办法尽努力地去解决,而不是寄望于别人帮助。要知道,每换回来一次好处,就要给对方相应的回报,没有人天生义务帮你的。
另外说一个案例,某创业大赛里面,一个团队从到展示环节都表现得十分好,到了问答环节:“你们通过什么方式盈利?”回答“融到100万”。不知可笑还是无奈,投资人成为创业团队的“赚钱方法”。其实投资人并不是最后给你产品买单的人,投资人是认同你团队的方向,投入跟你们一起把项目做起来的“合伙人”,你们的区别是,投资人付出,团队付出实际劳动。
两年来,收到无数来自全国各地大学生的邮件,最常见的一封邮件就是只有一行字“我的想法\产品前途十分美好、市场非常宏大,请问可以获得X支持吗?”这里要吐槽两点,一是凭什么是“美好”、“宏大”的?数据呢?行业呢?呢?另外,往往大学生项目存在深深的臆想中,没有找过客户、没有跑过市场,在学校里在电脑前YY。
二是,如果你要寻求帮助,请务必将你的想法、产品、计划、目前的阶段给对方说明白。我自认为还算比较热心,这样的邮件都一一回复了。如果你的发送对方是你的客户、投资人,他们会百忙中会如何处理?——垃圾邮箱或者直接删除。大学生,请锻炼你的社交能力,起码明白基本社交礼仪。
13个失败项目中,不乏技术导向型的团队,利用自身在实验室的工作而获取到的特殊技术,想成面向用户的产品,而这样的团队往往是失败的。前面讲过“技术是一种方式”,换言而之,技术仅仅一种提升程度的手段,人们并不需要活在技术中;观察市面上流行的app,并不需要多厉害多高超的技术,他们抓住的是用户的最不舒服的场景,提供最贴心的功能。同时,技术导向型团队更多是“工程师”思维,为了实现功能而去能,缺乏设计和用户体验,用户还没体验到该技术的厉害,就早已关掉应用了。
另外说一下,技术导向而成功的项目,一般具有2个特征:1是技术做到极致或行业内顶尖;2是面向的用户群不是普通大众,而是第三方开发商。的ce++团队是这样的例子,他们拥有优秀的人脸识别技术团队,他们把技术做成接口供其他第三方调用。这种类似PaaS(平台即服务)的做法,是技术型创业团队要好好参考的出。
16个曾经支持的团队里面,我见到完全符合3点的有1个(V电影),符合其中2点的有3个(云印、XL-View、半次元)。一件事要成功,不在于做的事情,而在于“人”本身。各位年轻人,你们认同么?
当然,不是说方向和做的事情不重要,我简单归纳了一下未来一年很有可能爆发的点,希望能帮到大家:
别盯着北上广了,二三线城市中都是机会,java机时代的电子小说就是一个例子;别只做互联网应用了,想想传统行业有什么弊端和不便,利用互联网的特性将它改进。
纯app扩大用户量这种重视线上产品是互联网老一套的玩法。相信将会涌出一批这样的公司,重视并提供优质的服务,拥有的用户,app的地位下降只作为入口。
这是一个机遇,也是一个大坑。机遇在开源硬件的兴起、纯app市场的饱和、新工业的即将到来,坑在这类的项目迭代周期和链条相当长,即使有开源硬件,耗时耗钱耗精力也是相当厉害的。参考案例:各种手环、智能手表、极由。
2年了,自己本身不爱写东西,但是得给我和我的小伙伴,还有以后的小伙伴一个交代;终于憋出来这个。挺自己,能将一篇总结从接近2周年写到过了2周年。2年的肯定不止这些,我也不确定自己能不能写。所以,欢迎大家跟我探讨吧:)留下评论或者邮箱我/p>
目前我的孵化方向除了互联网以外,开始跳另一个坑:软硬项目。去过深圳、去过创客空间、了解过这些创业团队,也准备联合几家大公司在北邮成立软硬实验室。虽然这是个大坑,但我先跳了,后面再跳的人就有我垫背,他们不至于摔得那么疼:P
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