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监管层加大了对债券市场违规行为的查处,引起了的广泛关注。市场也因监管政策不确定性而有明显调整。如今“稽查风暴”告一段落,市场逐步回暖,冷静下来思考,中国债券市场的发展其实与经济一样,也是一个“摸着石头过河”的过程,这次所谓“稽查风暴”倒是给了国内债券市场一次反思和进一步完善的机遇。
国内债券市场快速发展也就是近十年的事情,2001年债券净供给只有不到4000亿元,2012年已经超过3.9万亿。信用债更是可以说从无到有,2001年只有五只企发行,当年企净融资48亿元,如今仅3月份信用债净供给就接近4000亿元。债券市场如此快速的发展,银行间市场功不可没。此次焦点也恰恰在银行间市常事实上,银行间市场的设计经过缜密思考,且充分借鉴了国外经验并考虑了中国的现实状况。首先,银行间债券市场定位为合格投资者,即主要为具备定价能力,风险管理能力,内控机制完善的金融机构。其次,交易以场外交易为主,银行间债券市场以机构为主,单笔成交量大,询价交易制度成本低,效率高。还有,银行间交易商协会不遗余力推动银行间市场流动性改善,积极推行做市商制度和同业经纪制度。
作为发展中的债券市场,限于客观条件,的确有很多不足之处,为部分机构或个人提供了利益输送的空间。这其中主要包括:
一是一级市场发行市朝程度不足,对发行人而言,债券市场融资成本总体低于银行贷款,因此能够实现融资是其第一关心的问题,对发行利率并不十分。而承销商有动力提高发行利率,以帮助其在分销过程中赚取差价。也就是说,由于一级市场发行利率偏高(主要在牛市),一、二级市场存无风险套利空间(一级半市场)。
二是丙类账户的风险管理约束不足。丙类账户是拓宽市场广梦见老虎咬人度的重要创新,极大的提升了市场的流动性。但丙类账户由甲类机构代理结算,而甲类机构没有动力对丙类账户实施监管,丙类账户从开户到结算基本都在监管的视野之外进行。隐蔽性为利益输送提供了通道。
三是二级市场价格发现机制还不完善。做市商询价制度尚不成熟,银行间市场大部分成交仍以一对一询价完成,透明度低,成交价格完全可以脱离现券的实际价值。交易机制太过灵活,可以见券付款和见款付券,也可以券款对付,加大了交易风险,给投机套利提供了方便。
一个成熟的债券市场必须有深度(存量大),广度(性,多元的投资者结构),高效率(快速交易)和高安全性等特征。但单纯追求广度和高效率可能会安全性,而保持绝对的安全又会令市场形同虚设,止步不前。这个平衡的把握监管层的智慧。预计未来,一级市场发行将愈加市朝,交易的灵活性可能收紧,丙类账户交易透明度将提升。
信用债簿记建档发行效率高,企未来也将主要采取薄记建档方式发行。但当前利率决定博弈中,仍采用承销商报价估值机制,发行人等其他利益相关方话语权不够。未来的中,新债发行利率参考第三方编制的不同信用等级利率曲线的权重将上升。
丙类账户的安排可能会有大的变动。关键逻辑是要把丙类账户交易纳管视野之内,一方面也需要赋予其更多的。只是,与此同时,还需增加其内控建设,交易透明等义务。另一方面,还应将其交易纳入代理结构内控体系,比如丙类账户的买卖只能与代理机构自营部门进行;或者丙类账户只能通过做市商交易。
此外,二级市场交易机制将统一使用国际通用的券款对付方式。见券付款和见款付券模式虽然可能促成一些风险不对称的交易,但交易的风险太大。
监管对机构投资者内控体系建设将加强。债券市场制度建设只能是“防君子不防”,目前我们市场每只券都有第三方估值,部分机构也有自己的内部估值体系。防范利益输送机构应当建立异常交易内控体系,并由监管机构验收。
相比国外成熟的债券市场体系,我们还有很长的要走,但毫无疑问,不能因噎废食,而应正视问题,去腐生肌,促进、债券市场健康发展。
本文由来源于财鼎国际(http://cdgw.hengpunai.cn:275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