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很多人眼里,高校教师是一个有钱、有闲、有地位的职业,但是也有很多教师递交辞职信,放弃了这份职业,是何种原因让他们最终放弃稳定,未知呢?我们通过一些个案梳理管窥高校教师辞职的原因,期望能为稳定教师队伍,促进高校教育提供些素材。
教学工作年复一年,一般一个老师从事几个学科科目的教学工作,第一次授课压力较大,我的泼辣女老板需要搜集资料,建构体系,寻找案例,然后在此基础上修正更新。这些工作一般在刚入职,干劲十足的时候就基本完成,此后多年,甚至是一生赖此授课,基本也没有对课程进行重新整理的理由。重复性工作虽然减少了工作量,但也让人成就感。
理论上来讲,凭借现代发达的信息技术,身处何地都应该轻松获得信息,但实际情况未必如此。高校老师一般对自己研究领域的动态比较,但是对很多社会信息和前沿信息的把握缺少必要的性,况且技术只是获取信息的基础保障,对信息的意识还取决于个人需求,信息能力,周围等诸多因素。
高校老师的圈子集中在同事,同学,老乡中,缺少异质人群接触的中介平台,相应的也缺乏信息的获取通道和知识输出途径。混了好多年,都还在学校圈子打转转,教师逐渐成为一个孤立的行业,缺少融入社会协作的径。
高校属于典型的事业单位,清水衙门,教师在所在城市的工资基本属于中等甚至靠后的水平。青年教师要面临买房购车结婚育子等刚性需求,每月工资根本不足以支付这些费用,甚至高校的公积金都不够贷购买100平米以内的贷款。
在中国急剧变革的社会下,知识的社会功能弱化,知识生产者的教师社会地位也无形中被降低,社会话语权被削弱,知识无力成为知识的共识。教师也无法独善其身,社会地位成为教师群体不得不考虑的一个职业因素。
本来学术研究应该成为社会最的事业,但现实却是学术研究越来越功利化,瞄准学术期刊利益市场的人越来越多,学术论文中介越来越多,学术期刊版面费越收越贵,课题申请越来越难,职称越来越难评。学术研究也加入了社会经济体的一部分,量比质优的评判机制也着学术研究越趋功利和短期化。
教学应该是一个非常个性化的过程,但是高校管理者似乎越来越对教师不放心,教学不断被量化和监督化,讲课比赛、学生评教、期末考核、专家监督等各种手段并行,老师的不信任感增加,个性淡化,教学趋于一致。
诞生于工业社会的教学体系越来越不适应现代教育需求,突出地表现在几个方面:生源越来越少,教育资源过剩;盲目选择专业,缺少内在驱动力;教育成本越来越高等。以在线教育和线下小组的学习模式将得到发展,教育模式势在必行,教师职业面临革新,个人转型压力增大。
由于大部分老师缺少深入实践的机会,所以教学内容悬停在空中,缺少应用性和新鲜性。教师逐渐已有知识存量,却缺少知识继续输入的径,教师经常有被掏空的感觉,形成很差的心里感受,换行业或继续深造成为自然而然的选择。
以前老师作为专业知识的拥有者,享有课堂的权威,但是教师在课堂的掌控里越来越弱。一方面,学生占有和老师相同甚至比老师还要丰富的信息渠道,某一领域的知识范围要超越老师;另一方面,手机成为老师课堂的最大争夺者,“低头一片”成为课堂常态,很对时候老师成为自言自语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