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 工作总结> 文章内容

市发改委2020年工作总结和2021年工作计划

※发布时间:2021-3-18 1:18:24   ※发布作者:habao   ※出自何处: 

  2020年以来,市发改委在市委、市坚强领导下,在市的监督支持下,以习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认真贯彻落实中央及省、市委决策部署。

  一是严格遵守和执行市及其常委会决议和决定、市工作报告提出的目标任务,积极研究处理市常委会审议意见及有关专门委员会提出的意见、,认真办理市代表提出的、和意见情况。及时办理了《市常委会审议检查中华人民国突发事件应对法实施情况报告的意见》《市常委会审议我市聚焦高质量发展在下好创新“先手棋”上走在前列工作情况报告的意见》《市常委会审议检查中华人民国城乡规划法实施情况报告的意见》《市常委会审议我市2020年上半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执行情况及下半年工作意见报告的意见》,并将办理情况向市报告。2020年,全委共承办26件,均已办结,答复也得到了代表们充分肯定。

  二是严格落实“谁执法、谁普法”普法责任制,认真履职尽责。加强宪习宣传落实,54名领导干部参加法律知识测试,通过率100%。全面依法行政,制定出台市发改委行政执法制度“三项制度”实施办法及目录清单,推动行政执法工作,设立市能源和粮食行政执法支队(加挂在原节能监察中心)。健全完善信息公开制度,办理信息依申请公开事项25件,受理群众各类咨询投诉举报件共105件,妥善化解事项14件,办结率、群众满意率100%,全年未发生一起行政复议、行政诉讼案件。持续开展规范性文件“立改废”工作,对我委涉及民、营商和市场公平竞争等83件行政规范性文件进行了专项清理。严格执行重大决策合规性审查,为发展工作提供的保障。

  三是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新发展,以供给侧为主线,以为动力,认真落实省委提出的“四个走在前列”要求,紧紧围绕全市发展大局,克服疫情、汛情不利影响,统筹推进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全面推进各项重点工作。初步核算,全市实现地区生产总值3800亿元(初步核算数,下同),同比增长4%左右;完成财政收入641.9亿元,增长3.3%;城镇新增就业6.9万人,城镇登记失业率2.54%;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36600元,增长6%;年末金融机构人民币存款余额4654亿元、增长12.9%,贷款余额4093亿元、增长9%。

  积极谋划逆周期调节政策。出台了精准回补疫情造成损失奋力实现“六稳”目标任务的意见、应对疫情支持企业发展18条政策措施,支持企业复工复产,为25户疫情防控重点保障企业争取中央专项再贷款8.6亿元;办理复工复产再贷款及再贴现业务16.8亿元。降低企业水、电、气成本3.65亿元。落实对低收入群体价格临时补贴1.29亿元。市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疫情防控工作领导小组推进经济社会发展办公室定期开展经济运行形势分析调度。扎实推进汛后重建。重点对水利、排涝设施、交通、农业农村、住房安置等方面的项目进行编排,入库项目142个,总投资684亿元。梳理城市排水防涝标准和能力、内涝短板问题,争取湾沚区获批安徽省9个率先实施排水防涝示范县城之一,获批资金2631万元。切实抓好粮食保障。确定市级保供协作机制重点加工企业17家;响应省级动员指令,紧急组织粮食出库5000吨。

  突出重点项目谋划。围绕公共卫生、新基建、城市基础设施、社会民生、战略性新兴产业、传统产业升级等重点领域,编制稳投资增动能重点项目库共1003个项目,总投资6813亿元,年内计划投资1016亿元,预计年内完成投资1310亿元;建立全市固定资产投资三年滚动计划项目库,谋划项目1752个,计划总投资13447亿元。突出项目投资。全年列入省重点项目745个,年度计划投资1022亿元,其中续建项目256个,计划新开工项目293个,储备项目193个。已完成投资1239亿元,完成投资进度121%。突出项目调度。落实市重点项目调度848个。组织重大项目集中开工活动11场,275个项目集中开工,总投资1561亿元。突出资金保障。与省农发行对接,申请绿色通道贷款316亿元,已有16个重点项目放款36.5亿元。

  新基建“1115”行动计划有序推进。全力构建1个信息基础设施体系、1个创新基础设施体系、15个新基建应用场景。谋划新基建重点项目97个,总投资1352亿元。建成5G基站2526个。在全省率先组建首个市级“5G+工业互联网”产业发展联盟。战略性新兴产业持续壮大。聚焦培育机器人及智能装备、新能源及智能网联汽车、航空等十个战新产业。机器人、新能源汽车获得省级考核评估A等次。获省“三重一创”励资金2.2亿元。快递物流智能装备制造成功创建省重大新兴产业工程。奇瑞“小蚂蚁”新能源汽车销量突破16万辆,氢燃料大巴生产准入资质获批。中电科钻石飞机DA42出货量稳居国产全国第一,航瑞动力“金鹰”发动机实现自主产权。中联农机大型切段式甘蔗收获机完成样机试制。

  服务业发展提质增效。出台促进服务业发展政策及实施细则,完成市级服务业政策兑付资金1.78亿元。获批港口型国家物流枢纽,成为省内唯一国家级物流枢纽。全市快递业务量突破2亿件、增长25%,荣获“中国快递示范城市”称号。推进现代服务业集聚建设,新增省级服务业集聚示范区2家、省级服务业集聚区3家、省级物流示范园区2家。

  推进农村产业融合发展。湾沚区六郎获批第二批国家农村产业融合发展示范园;积极推动陶辛创建第三批国家农村产业融合发展示范园。持续推进农村饮水安全、高标准农田建设、农村人居整治、长江经济带面源污染整治、移民后扶等项目建设。落实国家粮食安全战略,完成年度小麦最低收购价收购1.8万吨,完成市级储备粮年度轮换计划。新建3.5万吨粮食仓储设施项目主体工程基本完工。2家示范粮油企业入选国家优质粮食工程重点示范信贷支持企业名单。

  基础设施建设取得历史性突破。加快构建立体化交通网络,芜湖长江三桥建成,商合杭高铁通车,率先在全省实现了“县县通高铁”。中欧班列“芜西欧”正式开行。芜宣机场完成校飞。深化芜湖港与上港集团合作,港航巴士“芜申快线”开通运营。芜黄高速、高速东延、芜合高速改扩建等项目加快建设,高速公网密度居全省第二。轨道交通1号线号线一期、城南过江隧道等项目加快推进。成功入选全国深化农村公养护体制试点地区。加快电网基础设施建设,新增110千伏变电站3座、220千伏线千米。长江LNG内河接收(转运)站项目开工建设。全年新增可再生能源装机4.3万千瓦。高质量推动资源节约和工作。落实重点耗煤企业“一企一策”管理,省级以上开发区循环化实施率达100%。城镇污水合作项目一期、二期PPP项目加快实施,江东生态公园(尾水处理)正式投入使用。核准城市配电网工程、建档立卡贫困村电网建设专项工程项目325个、总投资3.91亿元。芜湖长江LNG内河接收(转运)站开工建设。顺利启动智慧长江(芜湖)综合管理平台建设。

  建立规划体系。制定全市“十四五”规划编制工作方案,明确了1项市发展规划、1项市级国土空间总体规划、39项市级专项规划和3项市级区域规划的编制任务。完成规划《纲要》(草案),各专项规划和区域规划编制工作有序推进。强化规划衔接。积极争取把涉及芜湖长远发展的重大项目列入国家、省规划,京东全球航空货运超级枢纽港、江海联运国家物流枢纽、长江LNG内河接收站等一批重大项目纳入省规划《纲要》,泰山公铁大桥、轨道交通二号线(二期)、三号线,长江LNG内河接收站等46个重大项目(总投资7695亿元)已纳入省“十四五”规划项目库。开展建言献策。在行业主管部门、重点企业、高校院所等领域组建了规划专家库,委托研究机构、专家学者参与规划编制。面向全市开展了5个月的建言献策活动,相继4轮征求部门和县市区意见,先后呈报市政协“十四五”规划编制专题协商会议、市常委会第二十三次主任会议进行研究,通过线条意见,并通过性审查、公平竞争审查、专家组评审,切实把社会、群众智慧、专家意见、基层经验充分吸收到“十四五”规划编制中来。

  全力优化营商。推广全面创新举措38项,顺利完成2020年中国营商参评工作。深化“互联网+政务服务”,实行投资项目承诺制。全面推进企事业单位公车。完成事业单位、市属企业公务用车制度,覆盖36个市有关主管部门、8个市直属事业单位、3个市属高校。积极推动开发区创新。新芜经开区被列为全省“标准地”试点开发区之一。开展区域评估,实现全市首批两带着产业类型、投资强度、亩均税收、能耗标准及标准的“标准地”挂牌出让。支持县域经济发展。无为市电线电缆特色产业集群成功争取2020年第一批推进创新链整合项目,繁昌县大健康特色产业集群、芜湖县健康生活特色产业集群获批第二批省县域特色产业集群()。加快新型城镇化建设。全年获批省级特色小镇4个,获得专项资金8000万元,全市特色小镇总量达到12个,位居全省第一。强化信用体系建设。信用平台网站评审成绩位列全省第一,获“安徽省市级优秀信用平台”称号。加快区域合作发展。深入实施“5910”计划,5个省级开发园区与沪苏浙开展园区合作共建。加入产业技术创新、高水平应用型高校协同创新联盟等一批新成立产业联盟,持续推进通航产业及机器人产业联盟建设。

  大力发展社会事业。推进产教融合试点城市建设,谋划建立产教融合重大建设项目库。同泰物流、三只松鼠等28家企业成功获批省建设培育产教融合型企业。构建养老、孝老、敬老的政策体系。推进家政服务业提质扩容重点工作。扎实做好精准扶贫工作。开展扶贫集中走访慰问活动6次,发放慰问金8800元和慰问品20000元。发动机关干部、企业家代表向无为市牛埠社区捐款捐物共计13万余元、购买贫困户农副产品2.5万元。农村配电网项目加快推进,农网供电可靠率、综合电压合格率、户均配变容量等指标均位于全省前列。无为市牛埠镇1个光伏电站项目建成投产,陡沟镇2个光伏发电项目开工建设。持续做好价格监测预警分析。做好生活必需品节假日监测,及时启动疫情防护用品应急监测,准确报送各类价格监测信息3.2万项(次)、市场分析预测309篇。做好价格成本监审工作。开展农产品成本调查24项。开展燃气、二次供水、公租房租金等7项重点领域和民生项目成本监审,共核减成本5.73亿元。实施重点领域价格。推进农业水价综合工作。建立和推行非居民用水超定额累进加价制度。完善国有景区门票和服务价格形成机制。积极开展保供稳价工作。完成冻猪肉储备1500吨,及时启动平价店运营,实行价格临时补贴阶段性扩容提标,累计发放价格临时补贴7608万元,共惠及128.2万人次。优化粮食收储及监督管理。加强地方储备粮管理,完成年度5000吨市级储备粮和700吨市级食用油轮换,落实5000吨市级成品粮储备任务,组织开展地方储备粮联合监督检查8次。落实粮食收购责任,开展粮食产购销形势摸底和仓容测算,合理布设收购网点,落实2020年小麦最低收购价收储库点11个;全社会累计收购夏粮小麦5.96万吨,秋粮收购56.46万吨。夯实储粮安全基础,开展仓储规范化管理提升年活动,规范库区各类标识标牌。开展春季粮油安全大检查、地方储备粮监督检查和政策性粮食质量安全专项排查等系列活动。提升“智慧皖粮”智能化管理水平。组织相关行政管理人员培训,实现粮食信息化基础数据互联互通。

  抓紧抓实理论武装。逢会必学,充分发挥党组理论学习中心组领学示范作用,召开党组中心组理论学习会33次,开展集中研讨6次。把牢意识形态主导权。严格落实意识形态工作责任制、网络安全工作责任制。对、干部和积极开展意识形态教育,抓好阵地建设。打造模范机关。认真落实“一岗双责”,深化“双联系”工作,建立“双报到、双报告”机制。推进“两学一做”学习教育常态化,共组织开展各类大型学习教育活动20余场、参与600多人次。推动“转作风抓落实”常态化长效化。扎实开展“一抓双比五提升”专项行动。围绕提升重点工程建设效能、营商优化力度、产业项目推进速度、三大攻坚战成效和社会事业发展水平等目标任务开展集中攻坚,完善精准研判解决、分级调度、警示约谈问责、进度管理看板等四项工作机制,形成问题“收集报送、精准交办、限时办结、结果反馈、问题销号”全链条闭环式工作落实体系,持续抓落实、强作风、提效能。筑牢廉政防线次召开党组会专题研究党风廉政建设和反工作,及时召开全体干部廉政警示教育大会,驰而不息纠治“四风”,在市直机关率先成立机关第一届委员会。强化干部队伍建设。全年选拔任用、职级晋升干部46人次。领导班子获得2019年度综合考核评价为“优秀”等次(排名第一名),5名领导干部获得综合考核评价为“优秀”等次;14名机关干部获优秀公务员,其中10人获得嘉,5人荣获三等功。3名同志获“脱贫攻坚先进个人”称号,委选派驻村帮扶干部获2020年“最美扶贫干部”“全市防汛救灾先进个人”称号。

  2021年是“十四五”的开局之年,也是学习宣传贯彻习总考察安徽重要讲话的关键一年,我们将在市委、市的坚强领导下,把推动高质量发展作为首要要务,把深化作为根本动力,牢固树立以人民为中心的思想,持之以恒、一以贯之实施五大发展行动计划,奋力完成全年目标任务,努力当好皖江崛起排头兵、五大发展先行者,实现“十四五”开门红。

  做好重点项目谋划储备。围绕新型基础设施、新型城镇化和交通、水利等重大工程“两新一重”建设,谋划推进一批“管长远、夯基础”的重大项目。定期完善“十四五”规划重大项目库、投资三年滚动计划项目库、年度重大(重点)建设项目库,为年度项目推进和稳投资工作打好提前量。加快重点项目前期工作。由市、县两级财政部门安排专项经费保障项目前期工作。提高重大项目可研报批、一般项目初步设计及概算核定效率。对于积极争取中央和省各类资金支持的项目,申报前做到可研批复深度。积极推行“区域评估+标准地+承诺制+代办制”。依托投资项目在线审批监管平台,开展“不见面”远程审批服务。拓宽重点项目融资渠道。建立重点项目银企沟通平台。深入研究基础设施领域不动产投资信托基金(REITs)政策新规,常态化开展项目申报摸排、对接包装,力争更多芜湖项目进入试点范围。

  加快落实“新基建”行动方案。建立调度机制,定期分析新基建与新兴产业融合总体情况以及15个新基建应用场景中重点企业、重点项目、重点研发平台建设情况。推动“两新一重”建设,加快发展新一代信息网络,支持重点企业围绕新基建加快关键技术攻关,以资金因势利导科技型企业投资新基建。推动战新产业发展提质增效。聚力高端智能装备制造、智能网联汽车、高端航空装备领域,争创国家战新产业集群。聚焦智能汽车、机器人、通用航空等领域,争创分行业国家和省级产业创新中心。加快推进省级建设,积极争取四个省级产业纳入省级考核评估A类支持范围。统筹推进汽车电子、微电子、轨道交通装备等市级产业建设。推进线上经济综合试验区建设。加快推进阿里巴巴与安徽港口集团芜湖有限公司合作打造智慧港口枢纽芜湖样板,加快推动人工智能、工业互联网与芜湖优势产业融合。推进军民科技协同创新。加强资源整合、要素融合,建立市级重大项目、重大计划、重大工程库,组织“三重”事项推进实施和谋划,努力突破一批关键核心技术,组织实施一批军民两用技术“攻尖”项目,形成一批拥有自主知识产权和自主品牌的高端产品,推进优势军民融合产业发展。支持服务业高质量发展。开展芜湖市促进现代服务业发展政策兑现、修订工作。围绕先进制造业和服务业深度融合示范、创新型公共服务平台、物流公共信息平台及冷链物流等领域,完成国家和省服务业发展引导资金申报。力争获批省级服务业集聚区1-2家、省服务业(物流)集聚区示范园区1家。推动农业现代化。加快农业供给侧结构性,优化农业要素投入,推动一二三产融合发展。推进国家农村产业融合发展示范园区创建工作。

  强化规划综合管理。完成“十四五”规划编制,依托规划综合管理信息平台,严抓流程管理和节点控制,全力推进“十四五”各专项规划、区域规划编制工作,做好规划衔接、严把规划质量,高标准完成我市“十四五”规划编制任务。切实提升城市综合承载能力。把握长三角机场群建设机遇和京东全球航空货运超级枢纽港建设机遇,推动芜宣机场与长三角机场群联动、对接航班航线联动。加快芜黄高速公、高速东延等在建项目建设。推进合芜宣城际铁(芜湖段)、合肥—芜湖磁悬浮铁、过江隧道、泰山大桥、宣商高速等重大项目前期工作。积极推进塔桥铁综合物流工程、中欧班列等项目。推动朱家桥外贸码头二期等码头及港口垃圾污水接收配套设施项目建设。加快推进长江芜湖河段整治、芜当联圩加固提升工程等项目前期工作。统筹推进区域协调发展。加快新型城镇化建设,加大棚户区、老旧小区、农村危房整治力度。推动特色小镇有序发展,积极申报2021年省级特色小镇。完善特色小镇监测评估体系,对3年建设期满的省级特色小镇进行评估验收。深化水清岸绿产业优美丽长江经济带建设。完成智慧长江(芜湖)综合管理平台建设并投入使用。加强长江工作规划引导,谋划芜湖全域水综合治理规划。完成城镇污水合作项目PPP项目建设。提升能源可持续保障能力。落实能源消费总量控制目标弹性管理,加强减煤目标预警监测。加快推进电网、天然气等基础设施项目建设。持续扩大新能源开发利用规模。加大安全生产检查力度,开展油气长输管道安全、电力安全生产专项整治。

  聚力长三角一体化发展。落实“5910”行动计划,加速推进100项“九个一体化”任务,推进“两圈一廊”协同发展。加快集聚要素资源,主动对接沪苏浙大院大所,加快合作共建科创平台;积极参与长三角科技创新共同体、G60科创走廊建设,加快产业链上下游企业招引;巩固“一网通办”,吸引长三角名医院、杨利伟出舱时满脸鲜血名校来芜设立分支机构;加快上海松江芜湖产业创新中心建设,将更多优秀创业团队、创新资源集聚在创新中心孵化、在芜湖产业化。高标准规划建设江北新区。聚焦人工智能、数字经济、电子电器、智能汽车、高端装备制造等领域,打造具有核心竞争力和重要影响力的产业集群。皖江江北新兴产业集中区按照“整体托管、优势互补、协同发展”的原则,推进片区托管。

  推广全创改先行先试政策制度。继续深化全面创新试验区、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建设,推进安徽省自贸区芜湖片区建设,着力在科技金融创新、知识产权、科技激励、军民融合创新、外籍人才引进、创新创业政策、管理体制创新等方面聚焦发力、率先突破。推进社会信用体系建设。推进信用承诺制度建设,拓展信用承诺覆盖范围。推进信用分级分类监管工作,加快研究评价结果的创新应用。推进信用信息区域融合,加快长三角地区城市信用共建。推进“信易贷”工作,拓宽中小企业融资途径。创新开发区管理体制机制。支持新芜经开区试点“标准地”,力争形成试点经验性。围绕升级信息基础设施、打造协同政务服务平台、创新产业服务信息平台、完善安全监测预警平台、搭建企业智能化服务信息平台、优化公共服务平台等方面,加快创新型智慧园区建设。

  扩大基本公共服务供给。加快推进产教融合试点工作。推进皖南区域综合医疗中心建设,完善公共卫生医疗体系。扎实做好国家优质普惠学前教育资源扩容试点工作。持续开展医养结合试点,推进医疗卫生和养老服务融合发展。完善价格管理。有序推进价格工作,制定轨道交通、市区至县市区公交票价。清理规范、调整涉企收费清单。做好成本监审、概算审查、价格认证工作。加强价格监测预警分析,继续开展“价比三家”信息发布工作。巩固扩大脱贫攻坚。加强光伏扶贫项目管理。加快农村电网升级,完成农网升级任务。

  做好粮食收储与物资储备保障。严格执行国家收购政策,鼓励引导粮食市场化收购,多措并举缓解仓容和收储压力。完成地方储备粮轮换,建立完善粮油供应网络。加强应急救灾物资协作配合,保障粮食市场供应稳定和救灾物资及时有效供应。抓好储粮安全及流通监管。推进仓储规范化管理,加强粮食仓储设施建设步伐,压实“两个安全”属地责任,夯实安全储粮、安全生产基础。以粮食收购、储存、加工、销售及运输环节的监管为重点,推进“双随机一公开”抽查,督促粮食经营主体落实诚信责任,规范经营行为,粮食市场流通秩序。抓好粮食产业经济发展。引导粮油企业延伸产业链,促进融合发展,提升市场竞争力。积极开展多形式多渠道产销合作,培育粮油品牌。

  全面加强党的建设。思想建党、理论强党,进一步增强机关、党的工作机关意识。全面系统开展理论学习,把党的创新理论贯穿始终,自觉运用党的创新理论武装头脑、指导实践、推动工作。持续压实主体责任。细化全面从严治党两个责任清单,明确责任主体、任务事项和标准要求,督促对单落实。“六个融合”推动党建与业务同频共振,狠抓制度落实。全面正风肃纪。紧盯重点工作和关键领域,对党组织和干部遵规守纪情况进行全方位监督和管理。加强和改进作风,反对、持续整治“四风”特别是形式主义、官僚主义,大力密切联系群众的优良作风。严格落实党风廉政建设主体责任,强化党规党纪教育,加强党的纪律建设,深入推进反斗争。

  

相关阅读
  • 没有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