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 实习报告> 文章内容

21世纪最缺的不只是人才更是培养! 社会科学报

※发布时间:2019-3-20 4:22:20   ※发布作者:habao   ※出自何处: 

  袁惟仁是谁在我国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和产业结构优化调整的背景下,技能劳动者总量不足、技能水平不高和就业结构性矛盾等问题日益凸显。通过推行企业新型学徒制,引入职业培训机构和职业院校协同开展培训,将为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和供给侧结构性提供技能人才支撑。高校作为培养工匠型人才的重要主体,必须转变人才培养,优化人才培养径。

  2016年,李克强总理在工作报告中第一次提出培育工匠。工匠是精益求精的职业态度,追求卓越的,是应用型人才职业的价值追求。目前,践行工匠,培养工匠人才,已经成为全社会的共识。为此,需要全社会共同努力。高校作为培养工匠型人才的重要主体,在培养工匠人才中必须有担当、有作为,为培养适应经济社会发展要求的大批高素质人才贡献力量。因此,高校必须转变人才培养,优化人才培养径。

  传统“学而优则仕”的观念对高校人才培养造成很大影响,不少大学生希望考取公务员、事业单位职工,而不愿成为一线工人;都希望尽早成功,而忽视脚踏实地一步步努力。我国有些职业技术院校改变了办学初衷和教学结构,教学内容偏向“学术型”,致使培养的大学生由于缺乏相应的技能很难适应市场需要。为此,高校需要转变人才培养:首先,将工匠融入校园文化建设中。高校管理者要站在时代的前沿,审视自己所在高校的人才培养,在教学、科研、管理等多个方面融入工匠教育,让工匠成为高校浓厚的校园文化。高校的工匠主要体现在知行合一的观念、精益求精的态度、始终如一的。其次,在高校思想课中贯穿工匠。高校思想课对于塑造学生心灵、启迪大学生的起着重要作用。思想课教师要引领学生把个人发展和经济社会发展联系起来,践行工匠,如在教学中引入国内外工匠的经典案例,学生思考,激扬学生青春,启迪学生美好生活是奋斗出来的,是需要脚踏实地一步步努力获得的。最后,注重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对于大学生而言,考上大学不是终极目标,而是需要在社会上立身。教师要引导大学生尽快确定自己的职业生涯目标并为实现目标不断努力。只有在大学阶段就做好职业规划并为此付出努力,才能在以后的工作中创造奇迹,成为符合岗位需要的工匠型人才,为社会发展做出贡献。

  高校人才培养径决定着高校人才培养质量,在人才培养转变的基础上,适应工匠型人才培养目标,高校需要优化工匠型人才培养径,规划先行,建立系统的培养方案,建立制的保障和科学的大学生评估机制。

  首先,在分层分类培养的基础上制定工匠型人才培养规划。依据最新颁布的《国家职业教育方案》,2020年一批普通教育高校要向应用型人才培养方向转变。在这样的目标下,高校要明确自己是学术型还是应用型,在此基础上,根据不同专业,制定专业目标和课程目标,把工匠融入到高校专业与课程设置中。

  其次,学分制与导师制保驾护航。为了培养工匠型人才,学分制要能力培养的主线,课程反映经济社会发展要求,突出职业特征;导师制是传承“工匠”的有效途径,在师生共同学习与点滴的生活接触中,教师的言行会潜移默化影响学生,起到润物细无声的作用。关键要把导师制做实,这需要高校自身的制度保障和政策支持。高校要落实导师制,为工匠型教师的成长搭建平台,为教师的、学习、挂职锻炼创造条件。另外,主管学生的副和员最好是德才兼备的专业教师,而不是单纯行政人员,这样才能更好地发挥导师的示范作用。

  再次,实训与双导师制双管齐下。借鉴、日本等国的经验,建立大学生实训,高校要与企业、社会加强合作,搭建工匠型人才培养平台。在大学生实训过程中,实行双导师制。校内选取德才兼备,在教学、科研、社会实践能力等方面优秀的老师,作为校内指导教师。高校要打造双师双能教师,是向着高质量目标发展的关键。双师双能教师,可以以自己在教学、科研、社会实践、服务社会方面的优势,以极大带动效应,促进本单位工匠型人才的培养。因此,在对这些教师绩效评估的基础上,可以给予薪酬、晋升方面的激励,形成工匠型人才培养的示范效应。在企业和社会的实训单位中,要选取专业能力强,能够给予大学生指导的高素质人才作为校外指导教师,可以把他们定期请到校内,为学生提供切实指导。

  最后,建立科学的大学生评估机制。在培养工匠型人才的时代,对大学生的评估应改变只偏重学习成绩而忽视能力评估的情况,改变只注重理论,而忽视实践的倾向。做实教学实践、教学实训、挂职锻炼等环节,以此促使大学生反思自己学习中的问题,及时改进自己的学习及生活方式。

  文章原载于社会科学报第1647期第4版,未经允许转载,文中内容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报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