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 调研报告> 文章内容

基层调研必须要写好“四篇文章”--理论

※发布时间:2021-4-15 7:54:37   ※发布作者:habao   ※出自何处: 

  党的召开以后,新一届中央局领导纷纷下基层调研,察民情、听民声、解、破难题。习总冒着零下十几摄氏度的严寒,来到地处太行山深处的全国扶贫开发重点县省阜平县,看望困难群众,坐炕上与困难群众共商脱贫致富之策。李克强副总理在湖北恩施调研时,也是冒着大雪进到武陵山区的青堡村,沿着泥泞,爬上“挂坡地”,在笔记本上记录村民“恼火的事”。

  中央领导同志的务实亲民作风已经跃然纸上,印在百姓心中。上行之,下效之。于是乎,地方领导下基层调研,已成燎原之势。这是新开端、好现象、树正气。然而在这样浩浩荡荡的“上山下乡”运动中,如何才能体现“调”和“研”的价值,真正达到“推动一方经济发展,一方百姓”是调研工作的终级目标。笔者认为,领导干部在下基层调研过程中,必须写好“四篇文章”,推进调研工作实现新突破。

  一是调研目的要体现“透视仪”。所谓基层调研,从某种意义上讲,就是领导干部带着感情去、带着政策去、带着技术去,经过实地查看、落实政策、解难帮扶、促进群众增收致富的“接地气”调查研究活动。它不是“花架子”,走马观花,照几张相,上上、现现电视就行的。它要求领导干部必须深入群众调研,透过现象看本质,找出问题症结所在,对“症”下药,方能药到病除。这是调研的根本。通过这种“透视仪”式的调研,避开务虚,强调真干,使调研工作由面子向里子转变。调研效果自然就事半功倍了。

  二是调研座谈要体现“粘合剂”。在调研工程中,我们领导干部决不能走进“”或者“领导讲都是对”的误区。必须有效整合社会群众力量,充分凝聚,激发群众参与热情,调动起群众参与社会创新管理及促进地方经济发展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让群众以主人翁的心态投入参与到经济建设之中,全面改变调研工作 “单打独斗”局面,形成“领导点、群众提、互相帮”的良好议事氛围。

  右眼皮跳测吉凶

  三是调研过程要常备“记事本”。有些地方的领导干部下基层调研,除了带人,什么也不带了。这样的调研形式,我们就疑问其调研的效果了。说小是“走秀”的官僚形式主义在。说大了就是反而阻碍当地经发展。有何意义可言?一线干部更应该践行中央改进工作作风的“八项”,心融入、一竿子到底,有情、用心、创新,与群众同甘苦、共命运,把群众的好经验、好做法、好点子,全予以详细记录在“案”,并理清思,找出解决问题的最佳办法,形成长效机制。

  四是调研纳智要善作“吸尘器”。下基层调研的目的之一就是听群众呼声,因此要善于聆听各方之言,才能达到“聚民智,凝力量”的预期效果。在群众不乏出现那些棘手的新点、难点、热点问题,引起社会的普遍关注,我们在解决的过程中,必须抓住要害、协调各方、统筹兼顾,纳谏如流,吸收社会上的新子、新举措、新方法,摸索出可供参考的新思,服务民生问题的总体决策。